名师工作室
活动报道

新华社:突出纺织特色打造教学服务型大学”

来源: 作者: 发稿时间:2018-04-28 浏览次数:

新华社信息武汉2013114日电(记者周甲禄 俞俭 黎昌政)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纺织命名的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本着依托纺织、不依赖纺织理念,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为思路,探索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培养了大批专业性应用型人才,产生了一批对纺织产业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大成果,学校由此进入充满活力的良性发展时期,为行业类院校转型提供成功经验。

追求专而精彰显纺织特色

一幅嵌入产业链的专业布局图,让记者对武汉纺织大学的专业设置一目了然,依托纺织材料、纺织加工、染色整理、产品检测、产品设计、纺织经贸这一产业链,对应嵌入了高分子材料、纺织工程、应用化学、自动化、艺术设计、会计学、环境工程等28个核心专业。

武汉纺织大学教务处常务副处长张昌介绍,这张图勾画出学校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的概貌,展现学校突出纺织特色办学思路。
   
我国高等院校曾一度兴起改校名风,全国八所纺织院校无一例外地抛弃了原有行业名称,武汉纺织大学也从其前身的武汉纺织学院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经过一段时间徘徊,学校决策层越来越认识到,作为有着深厚纺织行业背景的省属大学,只有在某一维度办出特色和水平,才能在高校林立的湖北拓出发展空间。
   
校党委书记尚钢分析,如果跟着“211”工程、“985”高校跑,急于攀层次,盲目追求高大全,那怎么也拼不起,必然出现弱而全,只有基于纺织的历史积淀,立足特色追求专而精,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占得一席之地。
   
在分析纺织行业发展需求和自身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学校确定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思路,建设纺织发展战略、新型纺织材料、纺织机械、纺织印染、纺织清洁生产、纺织数字化等以纺织特色为核心的六大学科群,并主动适应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变化,建设新专业,改造旧专业,淘汰了4个办学水平低、就业情况差的专业,打造了服装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等一批晶牌专业。
   
结合现代纺织产业发展的需求,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学校建设了反映产业共性技术的课程群和强调学科交叉的专题课程群,各专业必修课都作为其他专业选修课,开发了以纺织产业链关键环节为对象的专业交叉课程50余门,形成一批特色教材和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纺织学院执行院长张尚勇深有感触地说,从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到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与纺织紧密联系起来,就有了活力,有了不同于其他学校类似专业的鲜明特点。
   
专业群和课程群紧紧切入产业链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一一对应,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产业链科学知识、产业链技术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招生就业处处长冯军说,所学专业与就业契合度高,连续5年来毕业生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4.5以上,一次就业率达到98.29%,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3%,职业吻合度为48%,高出全国非211院校6-7个百分点。在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支撑湖北以及珠三角、长三角等重要纺织基地的企业技术骨干,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纺大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特色发展奠定了学校在湖北省属高校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国服装设计新人奖比赛中连续1 2年排名第一,连续13年蝉联中国高等院校时装设计专业排名榜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省属高校。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考察武汉纺大以后,对其坚持特色发展模式深为赞赏。

定位教学服务型实现大学价值

尚钢说,现代纺织工业已决非传统概念中的纺纱织布了,纺织产品广泛到航空航天、医疗卫生、水利交通等多个领域。这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拓展了空间,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
   
为此,学校找准自身定位,不赶时髦办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而是着力打造教学服务型大学,紧盯纺织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学合作,全方位构建适应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纺大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建立起互利互惠的联合与协作关系。在武汉纺织大学采访,不时会提到化工学院润禾班、服装学院以纯班,电子学院E杰班,它们都是企业与学校合作成立的卓越人才培养班,2011年,纺大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高校,先后开设了16个这样的特色班级。与纺织企业合作实施的润禾计划,两年多时间里,已有300名学生组成了60个研究小组开展创新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来自教师横向课题或者企业生产实际的达到半数以上。
   
建立学校一企业一学校为中心的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机制,产学合作成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学校实施产学研结合双百工程,即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博士进企业,先后选派5120多名教师到企业进行3个月到一年的专业实践,150多名企业家或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讲学或担任本科生企业导师,建立了一批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师工作室。
   
近两年,武汉纺织大学牵头组建了中国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科技创新联盟中国苎麻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科技服务地方经济一省一示范、一市一项目工程,与湖北省多个市州及长三角、珠三向等地政府和企业开展战略性科技合作,内容涉及纺织技术、污水处理、功能纤维、服装面料等领域,为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0911月,武汉纺织大学与襄阳际华三五零九纺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项目组,历时两年成功研发仿棉改性涤纶功能面料,为户外运动着装及军队着装提供了新型功能性面料。由于性能良好,价格低于国外同类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客户欢迎。
   
利用优势学科服务纺织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领域越走越宽。张尚勇介绍,2012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批湖北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2年月11月,学校与湖北省纤维检验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实验室、建立产学研及教学实习基地;5位教授获聘省纤检局技术专家;签署了纺织品服装色牢度新型检测技术研究3项具体项目协议。
   
武汉纺织大学日前被湖北省委表彰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献君教授认为,地方大学首先要办成教学服务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找准了定位,突出纺织特色优势,办学才如鱼得水,真正体现出一所大学的价值。

紧盯行业需求 推进科技创新

武汉纺织大学朱平教授课题组从海藻中提取功能性海藻酸纤维的关键技术近日获得多名中国工程院士组成的专家组鉴定。这一技术打破了英、美两国技术垄断,获8项国家发明专利。海藻酸这一高附加值、绿色无污染的新型纤维,可在医周敷料、面膜基底等广泛应用,为我国纺织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这是武汉纺织大学科技创新的一个范例。近几年,学校组织课题组,针对纺织行业关键技术、前沿技术进行多项原创性研究,取得嵌入纺、柔洁纺、海藻酸纤维、  “人造血管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引领了现代纺织工业发展方向。
   
徐卫林教授发明嵌入式系统定位新型纺纱技术,破解了世界纺纱技术的难题,带来整个纺纱业的技术革命,因此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研究的普适性柔顺光洁纺纱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2 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上,徐卫林成为2012中国纺织学术大奖唯一获得者,并获得推荐两院院士候选人资格。
   
已受聘为_的徐卫林深情地说:  “这些重大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坚持特色办学,重视科研创新。
   
校长韦一良自豪地说,一系列创新的科技成果推动了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地位,为学校特色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

联系我们

  • 地  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 办公电话:027-59367695
  • 邮  编:430200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