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培养顺应时代需求的纺织人才、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005年,纺织学院开始启动建设“金丝线”人才培养工程,“金丝线”寓意将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过程等价于纺织生产中从原料到丝线的功能性转变过程。如今,10余年过去了,“金丝线”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育人效应、较好的品牌效应、一定的历史沉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先后迎送和培养了三四千余名学生,他们散落在国内外各领域各行业,为纺织行业的发展积蓄能量,星星之火正在燎原。10余年过去了,一批批纺院毕业生是否融入到了企业?他们目前工作状况怎么样?他们在工作中有哪些心得体会?本期起,我们将陆续推出纺织学院“金丝线”人才培养工程纪实之毕业生系列追踪报道,走进他们的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他们的风采,敬请关注。
今年7月份,周先平从我院毕业后通过应聘来到国内首家获得国际主要半导体设备制造商认证的石英玻璃材料企业菲利华工作,与其他大学生不同的是,他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从最基层的操作工干起。作为纤维产品事业部员工的周先平,每天都在机声轰鸣、热火朝天的生产线与操作员工们一起共同劳动。
当问起四个月以来基层劳动的体会时,周先平总结了三句话:基层是大学校,无论如何高深的理论在实践面前都会变得苍白;基层是大舞台,不真心付出就换不来真知灼见;基层是大熔炉,考验和历练无处不在。
周先平是云南昭通人,在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度过了四年美好的校园时光。在校期间,周先平热心参加了许多社团组织的活动,也在学生会做过宣传编辑等工作。认识了一些朋友,扩宽了自己的视野,得到了很好的煅练。大一刚进校那会,因为性格内向沉默,不善与人交往,让他感觉到学习很吃力,但他一直自立自强,勤奋刻苦,就连学院主动给予的各种经济帮扶,他都婉言拒绝,每一年的助学金,都是在班级所有同学的“一致胁迫”下,才被迫接受资助。就是这样一个自尊心极强男生,尽管经济条件不好,家庭关系复杂,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是不断的去尝试、突破。“我们年轻人要有自己的梦想,一个可以让自己成长的梦想和远方。”他始终坚信,劳其筋骨,必有所获。在学院导师和辅导员们的鼓励及帮助下他开始跟着老师做科研项目,专利项目,开始接触科研,了解科研,爱上实验室,在大三,他获得了“溢达杯”全国创意大赛冠军。
从万物峥嵘的墨绿六月离开校园,到就业已经有四个月的日子,周先平对工作生活颇有感悟。他说,在生活上,对于一个从边陲七彩云南到历史文化古城的他乡之人,公司的领导和同事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学院辅导员肖老师毕业后经常与我联系给予我鼓励和关心,享受着家一样的温暖,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我很幸运,能够在纺大学习遇到那么多的好老师,能够来到纤维产品事业部这样一个军民融合、承担着国家军工配套科研生产任务的集体工作,内心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工作上,我很喜欢车间同事们的朴实无华,他们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根据导师、领导对自己的要求,周先平和一线作业人员同时学习、共同进步,逐步了解了车间的生产状况,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结合自己所学的纺织专业,对标准工艺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今年八至九月,车间接到三维立体织物编织生产任务,在时间短、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周先平将自己当成车间集体不可分割的一分子,主动请缨编入到生产班组轮班,与操作员工一起并肩作战。“在车间倒班的两个多月时间,让我见证了纤维事业部这个集体井然有序的工作氛围、员工以大局为重的担当、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和同事们融成一体建立了感情,积累了经验,让我学到了很多。”
不管前方是困难还是磨砺,周先平深信,只要勤于耕作,收获定好。周先平融入基层,深入实践,其中苦乐只有自知。菲利华公司事业部总经理刘俊龙说,基层是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 迫切需要培养更多了解基层、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年轻管理、技术人才,给基层带去新知识、新观念、新活力,希望涌现出更多像周先平一样的大学生。